格雷泽家族掌控下的曼联,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尽的循环。球队投入巨大,阵容看似星光熠熠,却在场上踢得杂乱无章,缺乏明确的风格和必胜的信念。而在这个循环的中心,主教练埃里克·滕哈赫的固执,正成为压垮许多球迷耐心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滕哈赫教练带着在阿贾克斯的成功光环而来,初期也的确带来过希望和亮眼的战绩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战术和用人上的固执己见,让球队的短板暴露无遗且迟迟得不到改善。无论对手是谁,他似乎都坚信只有一种踢法:从后场开始冒险短传,即使球员明显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和心理素质,也导致失误频频,屡屡成为对手反击的突破口。
在用人方面,他对某些球员近乎偏执的信任,与对另一些球员的冷落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即使某些球员状态持续低迷,也总能牢牢占据首发位置;而即便在伤病潮侵袭、无人可用的情况下,他也宁愿让球员客串陌生位置,也不愿给其他球员机会。这种明显的“偏爱”与“偏见”,不仅可能破坏更衣室的平衡,也让外界对其判断力产生严重质疑。
球队的临场指挥更是令人窒息。往往直到比赛第70、80分钟,比分落后时才会做出调整,换人模式化且几乎能被对手提前预判。面对对手的战术变化,他常常显得反应迟缓,缺乏后手,仿佛赛前计划就是唯一圣经,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。这种僵化,让曼联在逆境中难以扭转局面。
最让球迷感到绝望的是,在每一次令人羞愧的失利后,滕哈赫教练的发言几乎总是一套固定的说辞:批评球员态度、抱怨伤病、指责裁判,或者表示“我们控制了比赛,只是没能进球”。缺乏真正的自我反思和战术层面的认错,让球迷们看不到改变的希望。仿佛问题永远在别处,而不是在于战术设计和临场指挥本身。
曼联的球迷是世界上最忠诚的群体之一,他们可以接受失败,但不能接受没有斗志和方向的沉沦。他们看着死敌曼城和利物浦在明确的体系下稳定前行,而自己的球队却年复一年地推倒重来,陷入混乱。格雷泽家族作为所有者固然负有最大责任,但滕哈赫教练的固执,正在加速消耗着球迷的热情和希望。
问题迫在眉睫:曼联还要忍受这种固执到什么时候?如果高层仍然选择无条件信任,那么这种没有明显好转迹象的痛苦循环恐怕还会持续。球迷的绝望,并非来自一时的失利,而是来自看不到光明的未来。改变,或许必须从教练席开始。